会员中心

品牌文化

当前位置: 品牌文化

分享

漫步圣城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东方圣城——曲阜

 

早在五六千年以前,华夏、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,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。炎帝、黄帝、少昊徙都于此。

曲阜,商为奄国都,周为鲁国都,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,公元584年定县名为汶阳,公元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。因“鲁城中有阜,逶曲长七八里”而得名。

627年并入泗水,634年恢复曲阜建制,1012年更名为仙源,1129年又恢复曲阜县名。1945年底曲阜与泗水并称曲泗县,1946年春曲、泗分治。1958年将滋阳并入曲阜,1962年初仍按两县原行政区域分治。

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曲阜县,设立曲阜市。

曲阜市现辖十二个乡镇:鲁城街道办事处、书院街道办事处、王庄乡、董庄乡、吴村镇、姚村镇、时庄镇、陵城镇、小雪镇、息陬乡、南辛镇、防山乡。

原有585个自然村,495个村(街)民委员会。村街合并后至2003年底现有396个村(街)民委员会。

曲阜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,总人口62万人,汉族占99.7%。除汉族外,还有14个少数民族,主要有回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苗族、朝鲜壮族、俄罗斯等,回族多集中在西关。

 



孔庙——大中门

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,系当时孔庙大门,3间,建于金大定年间,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。今存建筑高9.42米,长20.44米,宽7.49米,3门,系清代所建,清乾隆帝御书门匾。

 



孔庙——金声玉振

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”。“金声”、“玉振”表示奏乐的全过程,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。因此,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“金声玉振”。 

金声玉振坊石刻,4楹,石鼓夹抱,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,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“辟天邪”,俗称“朝天吼”。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,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“金声玉振”,笔力雄劲,是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。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,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,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,这就是泮水,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,只有泮桥独存了。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,立于金明昌二年(公元1191年),上刻“官员人等至此下马”,人称“下马碑”过去文武官员、庶民百姓从此路过,必须下马下轿,以示尊敬,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,可见孔庙的尊严。

 



孔庙——棂星门

孔庙的第一道大门。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,下设栅栏门,左右接墙垣。坊高10.34米,圆柱上下两节,前后石鼓夹抱,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。孔庙设门名灵星,喻尊孔如同尊天。“棂星门”三字,系明高宗弘历题。建于明代,原为木质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。

 



孔庙——圣时门

门屋5间,高12.09米,长23.03米,宽11米,砖木结构,下部砖砌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(1729年)、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又重修,门前御道设陛石,为明初石刻佳品。“圣时”取自《孟子》中的“孔子,圣之时者也”,意指在圣人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。

 



孔庙——同文门

始建于北宋初期,系当时孔庙大门,5间,两侧有回廊,金代成为二门,明代孔庙南扩,北门退居次要地位。此门原名“参同门”,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,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,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,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,故以“同文”命名。今门独立院中,周无墙垣,高1062米,长16.96米,宽9.34米,中间辟3门,单檐黄瓦歇山顶,七檩三柱分式木架。